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教学公开
【莆田第二中学--主题教研】运用科学史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生物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2-01-06】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注重生物学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很有意义。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巧妙运用科学史,落实核心素养?这是生物组一直以来钻研的课题之一。202216日上午生物教研组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观评课和校本研训。

环节一:吴怡祾老师执教的“细胞增殖”研讨课。吴老师现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执教的课设立学习目标,基于该目标设计了课前任务,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构建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区分染色质和染色体在结构上的区别,帮助学生突破新课的重难点。

 图片1.png图片2.png



    首先,吴老师以
大象和小鼠体重及体积的悬殊差异为情境引导学生从造成个体大小差异的原因入手,作出有关假设,提供科学家实验数据,进一步证实个体大小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多少造成的。通过思考和回忆新细胞的产生方式,联系旧知——“细胞学说”,拉开细胞增殖科学史的序幕。通过时间轴补充1841年直接分裂和1879年间接分裂,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两种分裂方式的区别,引出有丝分裂。结合科学史中1880年有丝分裂过程的划分和1953年分裂间期的发现、细胞周期概念的提出串联知识点,借助教具突破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概念的教学;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学生借助教具完成并展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结构特点和染色体行为变化。最后,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丝分裂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内容找出不同时期对应的细胞。本节课以科学史为主线,提供科学资料,建构有丝分裂过程,并以分析实验结果等检测方式及时反馈学情,做到以评促教。


  图片3.png图片4.png


    研讨
课后教研组组长朱玲玲老师主持评课活动。首先由执教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并提出备课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接着,由听课老师们就本节课的创新点和不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本节课教学情境、教学流程与方法、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本节课的许多亮点。也就开课教师提出的疑难困惑进行了探讨

图片5.png图片6.png

图片7.png图片8.png


    环节二:
郑晓丹老师分享了2021年福建省高考实验探究专题答题分析及复习建议”的专题讲座。郑老师结合2021福建卷生物试题第20题——“长期酗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炎”,从解题方法,考查意图,得分数据及学生错因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归纳了试题实验探究模块考查的一般特点,并结合学生答题情况提出了实验复习建议。讲座准确地把握高考动向,强力助力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对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也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9.png

图片10.png图片11.png

次教学研讨活动,一方面展示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教学教研风采,另一方面为教师们搭建了实践、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供稿:教务处  生物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