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创新素养
莆田二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第7周评课记录
【发布时间:2012-10-25】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对魏志霞老师一节课的点评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魏老师这堂课,设计思路清晰,围绕“What will our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展开,设置了多个问题如“How will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take their classes ”“How will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take their classes ”让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展开讨论,由易到难,步步递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学生先speaking后writing的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本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注重学生的基础,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原本比较枯燥的“Speaking and writing”上得轻松,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显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writing环节,魏老师精心设计了命题并列出了写作要点,为学生写作准备素材和语言材料,给学生写作继续搭支架,为下一步写做准备,接着魏老师继续鼓励学生想出一些描述未来发展的词汇和短语,学生们积极发言,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知道写什么,怎样写。总之,魏老师这节课目标设置合理,在写作前通过speaking and discussing 等活动,为学生自己写作做好了铺垫,问题设计独具匠心极具开放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间的互学互帮,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丰富,及时且积极,旨在鼓励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写作。魏老师为我们大家都比较头疼的“speaking and writing”课提供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
                          评课人:陈莉颖


对林颖颖老师一节课的点评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上午第三节 
  林颖颖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节练习讲评课。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活泼生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讲评单项填空时能对重点短语、词组进一步归纳与拓展,如at dawn,at dusk,to one’s surprise, so far等,对易混词进行比较分析如shortcoming与disadvantage,persuade sb to do与advise sb to do,对重点句型的讲评如not until, can’t wait to do,例句贴近学生实际,简明易懂,讲评完型填空时能够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学情特点分成老师讲评及学生提问两个环节,教师就如何做好完形填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掌握做完形填空的技巧,引导学生要先把握整个篇章的中心,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在学生提问环节,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学生存在疑惑的40,41,46,47,51,54,55题。在这一环节林老师设置了“问一答”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自己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也避免了老师在讲评练习“满堂灌”的枯燥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讲评阅读理解时能够从题中拓展到题外,不仅解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还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总之,林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中掌握英语,很多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关注每个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是一节不错的讲评课,要是能在讲评环节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把整份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评好,可能更好些。
                          评课人:陈莉颖

 

               地球内部圈层的评课
     徐欢欢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堂课上的是成功的,无论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还是从教态、语速等都表现很好。
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课件生动活泼,科学性、趣味性兼具。
1) 开头由《地心游记》、“土行孙”引入。
2)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用挑西瓜的方法来比喻,很形象。
3)上完内部圈层之后,用半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相类比,直观生动形象。
2、教材内容处理的很好。
 1)能够注意到900米处横波纵波的细微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幔还可以继续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这样处理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而且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2)讲完圈层结构后,能够及时的给出那个半熟的鸡蛋,加以强调和巩固各圈层和不连续面的位置、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做课本的第一道思考题。
 3、课件设计生动。整节课设计大量的课件,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许多课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在讲到不连续面时,通过课件读图,让学生找出地震波的两个明显突变处,结合横波纵波的特点,推测地下这两处组成物质、状态有变化,从而得出不连续面的概念。
 4、课堂练习精选。讲完外部圈层后,给出一道判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题目,该题简单但综合,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5、板图板画清楚工整漂亮,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学建议:地球内部圈层是这节课的重点,难度不大,但有些地方易混,所以最好要学生跟着老师画,或讲完后,叫学生自己画,然后叫一两个上黑板画,给学生展示典型错误。
  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 ”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问题要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新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评课:林少许  


评  课  报  告
时间:2012年10月23日下午第三节           班级:高二(4)
授课老师:姚美珍    讲课内容:椭圆的几何性质
评课报告:
      本节课是圆锥曲线中研究几何性质的第一节课,也是第一次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这节课对于后面学好双曲线、抛头露面的几何性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姚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严谨的教学方法、严密的教学逻辑、活跃的课堂气氛,层层推进,步步诱导,将教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充分展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在本节课中,知识的生成过程比较自然、到位,给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然深刻地学到了知识而不是让这些知识无中生有地产生,强硬地加给他们的。本节课课堂气氛较好,课堂选例经典而又具有启发性,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达到了师生之间与课堂之间的一个融合。本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既活跃又严谨,课堂上又能做到随意发挥,讲究课堂的个性,不刻意去追求完美,反而达到完美达到精致的效果。课堂容量较大,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却不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节奏较快,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反应能力都在课堂中予以贯穿。
比较遗憾的是,本节课的小结部分略显不足,因时间不够导致总结的比较仓促。
                                   评课人:林清龙


莆田二中第七周评课
课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讲人:胡荣定
班级:高二16
评课人:郑海英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教学要求有:1.把握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要求,2.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和地位,3.理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4.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胡老师的这节课亮点频频。
首先,教学手段先进,采用电子白板授课,其新颖性和交互性吸引了老师和学生:这种新的突破以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限制,划一划、移一移、翻一翻,让老师从教学过程中解脱出来,同时它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参与课堂的交互,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他执教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受到教师的好评。
第二,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简单的一个问题“核电站该不该建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多种多样,确确实实是学生在生活中所领略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体验”中生成。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胡老师的精心预设,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三,精彩的课堂动态生成。胡老师的成功就在于很好的处理了“动态生成”与“精心预设”。生成并不排斥预设,恰恰相反,它对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需要精心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课堂。生成教学要求材料的组织、展现体现过程性。过程性要求把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材料,对它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把现成的知识变成“活动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天地。预设留白、适度模糊,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胡老师设置的“请说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和俗语”问题情景,学生熟悉而亲切,很好地唤醒学生的灵感与智慧,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促使教学生成。)
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教师的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的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使课堂因生成而绽放光彩!

 

2012年10月19日评课
课题:《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执教者:严志洁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对应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收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实例”,对学生在知识层面的要求是达到理解水平。该课围绕遗传学原理和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通过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再现了人类应用应用遗传学原理和规律对其他生物利用和改造的历程,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目标来看,完成了既定的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生活应用的事例,简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达成了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此外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讨论从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这一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所以本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从教学过程来看,切实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生物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杂交育种这个环节中,假设学生实际育种工作者,根据所提供的两个小麦品种来培育优良的新品种,并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学生的兴趣瞬时被激发起来;之后展示学生的成果并进行生生互评,这样可以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来。(2)注重与实际相联系:如选用典型的育种实例作为切入点,既有植物方面的育种,也有动物方面的育种,针对育种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其中蕴含的遗传学规律。(3)提高生物学素养:以小麦杂交育种为例,让学生思考杂交育种的优点与局限性,引出诱变育;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讨论诱变育种的优点与局限性,通过递进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并能应用在生产上,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建议:
本节课主要以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为例,可以适当再扩展到三对相对性状的育种实验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羽翼飞翔。                         
 评课者: 朱玲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的评议
学科:地理                    授课老师:徐欢欢      
 班级:高一(4)              授课时间:2012.10.19
     从教学内容看:扣紧课标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细分析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的确定、地壳的特点、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地壳内部的地幔及地核的情况只是粗略带过。不过,板书的内容过于简单,建议用思维导图展示本节的知识体系,会更加完整。
从教学过程看:导入新课有创新。用神话故事、科幻电影引入新课,说明人类有着强烈的探求地球内部的秘密的愿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精心设计问题及对比的表格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地理问题。老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采用客观题,检查反馈教学效果,并做实时点评。但有些地方教师讲述太多,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会更好。老师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强,内核为什么是液态的,老师的解释让学生信服。
     从课堂调控来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和讨论气氛热烈。在寻找建立各圈层关系的小组活动中同学间的交流互动活跃。但是,学生在汇报结果环节表现欠佳,主动者不多。有点冷场。
从教师素养看:课件制作的水平很高,简明简练,色彩鲜明有美感,视觉效果好。语言好听,有亲和力。板书工整,教态自然大方。
                                                  评课人:林秀清


关于严志洁老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课的简评
 林一峰  黃福群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是在第五章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生物可遗传变异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总的来说,执教者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上的比较成功。
1、整节课,执教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借此达成了三维目标。执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如水稻,猫育种实验设计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设计作品的展示、师生交流探讨等形式,从而形成了对各种育种技术的认知。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执教者在借助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水稻(植物)和猫(动物)杂交育种实例的比较,既引导学生获取了因生物类型的不同,育种技术也有差异的认知,又总结了杂交育种的共同技术流程,并且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做好了知识的结构化和程序化。在此过程中,通过和有关变异知识的发生联系,带出育种原理和相关的细节问题,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将育种的知识同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3、执教者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各种育种的优缺点时,充分借助该育种存在的缺陷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将其引向新的育种方法学习。这激发、启迪学生思维,学生通过思考,实现了对思维的训练,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认知脉络。
4、执教者在各相关的教学环节中,适时地结合当今社会存在的危机和生活品质提高因育种新方法的不断发明而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建议:
1、育种的原理也即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和本节课的育种技术知识具有上、下位的关系。教师若能将有关变异的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在课的开始加以回顾,那么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将变得更为容易。
2、学生展示用遗传图解设计育种实验过程后,教师虽然有所点评,最后也展示了教师规范的作答,但对于学生各有特征的答案中存在逻辑、规范表述问题的点评欠具体明确,希望今后能做到更到位些。
                                              10、19


评  课  报  告
时间:2012年10月19日下午第二节           班级:高一(15)
授课老师:林伟城    讲课内容:幂函数
评课报告: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较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强调了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联系,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师生互动良好。在新知识的讲解中的设计基本上按照教材编写的意图进行,设计着力于对同类事物中的若干实例的感知分析,以归纳方式概括出幂函数的本质属性,得到准确的概念和性质,并利用适当的例子和练习对新知进行巩固训练。对习题的讲评思路清晰,能较好地进行归纳总结,较好地利用多媒体加大题量,使得新知得到有效的巩固。
对本节课的一些建议:
1、 y=1为什么不是幂函数 它与 的区别在哪里 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还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它们的区别关键在定义域;
2、 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大多数的知识点在多媒体中体现,但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另行在黑板上板书;
3、 对五个常见幂函数图像的研究讲解的过快,直接用多媒体一次性地在同一个图中展出不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评课人:林清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评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单元的第一课,又是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一回,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易有阅读兴趣,但对于小说的诸多精彩之技巧不会有太多的思考。林田老师紧紧抓住了这课的这些特点,没有将课堂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人物性格的鉴赏和故事情节的探究,而是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小说中的道具在小说情节上的作用,可谓是另辟蹊径,不落窠臼。
教学设计上,林田老师虽然着重抓住节选片段中“火”与“刀”的这两个道具,但这作为一条教学思路,贯穿课堂,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读中国古典小说,深入地探究小说是如何保持情节上的悬念,如何为下文埋下伏笔,以及探究出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由隐忍到反抗的。这样抓住文章小小的切入点,深深地挖出主题、人物等深层次的内涵,实在可以算是较为高明的一种教学设计。
课堂上,林田老师多处引入名片大著,如:《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哈利波特》等影片中的道具,还有引入四大古典名著中的兵器,如《三国演义》中的偃月刀、方天画戟,《西游记》中的金箍棒、钉耙等。课堂生动充实,同时也显示了一位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之高。
总而言之,林田老师的这堂小说教学,以小见大,以一带十,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态大方自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教师颇有创意,又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实属难得!
                     评课人:宋益慧   李海珠
                     2012年10月18日


关于林颖贞《如何进行生动的细节刻画》作文课的评课
                                      评课人:李海珠  宋益慧
林颖贞老师这一节是作文讲评课,针对上期学生作文“心灵底片”存在的普遍问题——无法展开细节描写而专门设置的一堂作文课。先引用作家池莉与高考作文研究家高朝俊教授的话,告诉学生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接着从生活中的细节(民以食为天的“吃饭”姿势和挤公车);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背影》,《欧也尼 葛朗台》,《祝福》);影视作品中的细节(《山楂树之恋》)三方面向学生展示细节描写的动人性。最后对细节描写进行理论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细节描写。
这堂课准备充分,材料典型,特别是视频《山楂树之恋》中的细节描写特别动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愿意去展开画面的细节描写。唯一不足的是没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对自己上篇〈心灵底片〉的作文细节进行学习后的修改演练。可能假以时日,该老师能够更从容更完善地安排驾御课堂。
                                    评课时间:2012、10、22


高一物理《弹力的方向、大小》一节的点评
授课教师:林  萍 2012/10/18
一、本节课的特点:
    本节课是高一物理必修1第4章第2节《形变与弹力》的第2课时,林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弹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弹力的方向如何 先从学生熟悉的“绳子、弹簧”形变入手分析弹力的方向,再从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原因出发,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接触位置是“点——点”、“点——面”、“面——面”等弹力的方向,总结了在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弹力的方向;介绍“胡克定律”及各物理量的含义,以及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弹力大小的计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教师的评析,巩固了所学知识。教学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着重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解题能力、作图能力的培养;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语言简练,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同时能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体上讲是成功的,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建议
   在教师适当引导、启发下,应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教学手段应注意多样化、要有适当的创新,物理语言的准确。

评课教师:郑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