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课题研究
浅谈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03-15】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浅谈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组 曾燕萍


摘要: 在新的高考命题趋势下,为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成为当今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着重从史料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史料运用对于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史料教学 方法 历史教学

近年来,在高考历史命题方向多元化、灵活化及复杂化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只有真正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教师的正面引导与学生主动思维擦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培育学生的主动历史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史料教学在新的高考命题导向下的实际应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史料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主动历史思维能力,最终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史料与史料教学

关于什么是史料,学界对于其定义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就是史料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记录与痕迹。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分解为三大类:第一、文字记载,包括公私文件和一切史官的记录;第二、遗物,主要指建筑、化石和人类用品等流传于后世的实物;第三、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比如史料笔记、歌谣及名言警句。特别是史学笔记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运用在史料教学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所谓的史料笔记是指当事人对过往事件、过往经历的记述。其拥有着诸多裨益:第一史料笔记大多是亲身经历,可以真实的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而且史料笔记记载丰富详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空间感。第二史料笔记大多的反映出笔记作者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思想状况,学生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有一种立体的画面感;第三史料笔记可以给历史教师带来很多便处,因为他们所记录的史实详尽,可以佐证教科书中的历史结论,无需再去查阅同种资料。史料笔记益处颇多,但是世上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它也有其不足,史料笔记作为一种随笔,可能会掺杂着一部分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但是作为史料教学的素材来说我们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关于史料教学,学界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历史教师展示史料,并与学生共同对材料进行分析,最终由学生自主得出历史结论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逐步得出某些历史结论。这与传统教学上的“满堂灌”的方式有着质的差别,学生从以往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接受,开始通过自己的主动思维得出结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效果。

二、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史料,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巧用史料,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解读给出材料,最终得出相关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授义和团运动起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义和团运动?”面对学生这样的疑惑,传统的方式是告知学生课本上已有的结论,让学生通过背诵,来记忆这一知识要点,而运用史料教学方法,则是通过学生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最终自主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可从课本上归纳,但其经济原因却是隐性的,故我补充如下一则材料分析其爆发的经济原因。

材料: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教师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一切器物、一概烧毁、工业经济压迫等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洋务运动的知识,最终理解器物指的是西方工业革命后所出现的先进生产工具,烧毁它们就是说明当时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带来大量的工业革命成果进而导致大量的工场手工业破产,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通过这样简单的抓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最终得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经济原因。

历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教会学生面对不熟悉的史料时,采用提取关键字的方法对史料进行处理,进而简化史料,最终通过简化后的史料得出某些历史结论。这不仅是教授某一个知识点,更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如遇到类似的材料分析题时,能够按照日常学习中的方法去解读材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二)多样性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中学历史教学客观的发展规律,运用中学历史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这样才可以在高考历史命题方向多元化、灵活化及复杂化趋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对于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知识点从不同的史料可以进行不同的评析。

材料1: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贾谊《过秦论•上》 

材料:2: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1进行解读,从材料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等可以得出贾谊对秦始皇的评价是积极的。再对材料2进行解读,学生很快就能从材料2中的“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立私权”等得出司马迁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是消极的。最终得出一分为二的结论:秦始皇通过武力结束了六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并初步将这种“大一统”思想灌输给了国人,为以后历朝历代的统一提供了历史依据。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郡县制、统一货币等措施以及修筑了具有史诗般的——万里长城但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同时,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焚书坑儒”。通过史料教学的方式对同一历史人物进行不同材料的展示,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应用辩证的历史唯物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借以达到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效果。同时也通过展示这一事例,通过简易分析法最终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使学生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三)巧妙展示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感悟能力

在高考历史命题方向多元化、灵活化及复杂化趋势下,历史教师在课堂中需要不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特别是教师在讲读某一历史事件时,如果能够恰到其份的展示某一具体史料,对培养学生自身感性认识及感悟历史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课时,当课程讲授到日本对中国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文本简单的把日本在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军民造成严重的伤害史实告知学生,要是学生不去记忆,那么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很快将被学生从他们的脑记忆中删除,这也是传统教学上的一大弊端。但如果历史教师在讲授此内容时能巧妙的展示出“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詹姆斯·艾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的这段史料:‘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逼他们往池塘里跳……日军有的拿枪射击,有的用刺刀刺。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在读完这则材料时,将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巨大的冲击,会让学生对日本犯下的罪行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加固了学生的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通过巧妙的展示史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感悟历史史实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历史素养。

结语

在高考历史命题方向多元化、灵活化及复杂化趋势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在高考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著:《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2.陈志刚等著:《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