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教学科研>> 课题研究
全国卷高考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6-03-15】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全国卷高考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对策略

历史组 柯洪树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高考的改革也是在稳步推进。2016年福建省高考历史将告别自主命题,统一使用全国卷,这意味着难度有所提升。如何更有效的应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从全国卷的试题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 全国卷 教学策略 

    2016年福建省历史高考将采用全国卷,这一方案的出台对全省的一线历史教师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全国卷它的出发点更高,侧重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更突出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注重学生运用科学史观多角度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能力要求更上一台阶。而在实际教学中是除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于应对现有要求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掌握通史知识,又提升能力素养。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一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获得更多的建议。

    一、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

    近年来全国卷越来越重视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考察的范围也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要求学生很好掌握历史四大要素原因、背景、目的和影响。题目中经常出现如表明、反映、体现、分析、比较、论证、评析等行为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此类题型的研究。考试中心的刘芃老师说过:“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1]而我们也只有同出题者对上话,才能跟的上他们的思路,才能更好的掌握前进的方向。比如在选择题中我们发现很多的题目是通过史料展示历史现象,然后设问“这反映了”什么,侧重对本质的认识。这类题目一方面材料情景往往是多元化,文字、图表、漫画、数据图、历史地图均可入题,提醒我们在材料使用一定不能局限于文字,要多角度的采用,培养学生从繁芜的历史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不是单纯再认再现、需要分析、理解试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导向和要求,杜绝了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而只有掌握这些规律,我们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和考试中相应增加对此类知识点的讲解和考察,让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题型做到耳熟能详,即增加了解题的命中率,有起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二、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加强专业提升

    在对全国卷深入研究的同时,我们发现历史高考中经常引用学术界的新成果(如表1所示),特别是在近几年年全国卷中更是广泛采用,比重越来越大,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上海卷命题组组长李宏图曾强调过老师的教学必须有一个前沿性,必须站在学术的最前沿,用学术界最新的理论成果去重新理解组织课本上的内容。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以往那种只需要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要求去查找相关史料方法是行不通的,中学老师生如果不对一些相应的书籍加以关注,不下苦功夫进行专研,那么在这场改革的大潮中注定是一个落后者。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两本是被引用的最多,如果不对他们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又如何能跳出课本的知识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又怎么能谈得上和命题者思维产生碰撞。又有我们对“鸦片战争”的简述,课本里面只是出一个角度去讲述整个事件,但在考试的时候却往往要求多思维、多方位的看待,那么如果老师已经对《剑桥中国晚清史》或者《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类书籍有过一定的研究,那么在讲授的时候必然能够跳出课本和自身的局限,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课程改革它先是一场对教师的考验,我们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才能保证学生不会被落下。

 

       1:2007—2013年历史科高考国内外学者学术成果引用次数排名[2]

    三、弱化教材依托,注重素养立意

    全国卷的覆盖范围涉及地区是越来越广,面对不同地区教材差异化问题,在考查过程中往往是弱化对教材的依托,强化课程意识,注重素养立意。可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程中,既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又要突出素养立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老师在抱怨说我也明白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可这么短的时间内我能把课本的基本内容讲清楚已经很好了。那么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确立的问题。比如在岳麓版必修一《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很多老师在讲课时一般会从新体制确立的背景、新体制确立的内容、新体制的发展和新体制的完善四个内容,对应课本中的四块目录。结构清晰,过程流畅,中间展示课本中的“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结尾再用表格形式比较美英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异,基本上完成了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但这一切对于高考的要求远不够,学生在整节课结束后明白了美国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制度,这个制度对权力是如何进行限制,也明白了它的不同所在。但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建立起这样一个制度?又为什么能够建立起这样一个制度?独立战争胜利后全美的领导人为什么要决定组成一个松散的邦联?之后的制宪会议又是怎样的困难下召开并最终取得成功?孟德斯鸠只是说明了要对权力进行限制,最好是三权分立,但是具体要把权力给谁,又该如何限制,这些美国人是怎么想出来的?要解决这些,你不得不了解北美殖民地的人员构成,不得不了解美国独立前的殖民议会,通过这些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追求自由”的主线贯穿其中,明白了在北美历史出现的那么多事情,其实就是美国人民追求自由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困难。因为对自由的追求,他们爆发了独立战争,并在战争后建立一个邦联国家。这种国家结构是一种松散的政府形式,是可有可无的,不会对各州的自由造成太大的威胁。但过分的追求自由又导致了无政府状态,产生一系列难题。最后为了让自由落到实处,他们决定放弃自身的一些权利,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是原来的顾虑仍然存在,如何保障他们的最大自由权力,于是他们结合了原来在殖民议会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把权力进行分工和限制,具体的写在宪法内容中。通过这一条线索的表述,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更明白了美国人民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选择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领悟到自由的真正含义,体会自由的来之不易。民主不是一句空话,它是先贤不懈努力的结果,是活生生的具体可行的实际方案。所以本课应该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做弱化处理,而更侧重对自由这一线索的讲述,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注重考查历史学科思维,开放性特征突出

   历史高考一直注重对试题素材呈现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由单一的文字材料到多样化的图文并茂。特别是在非选择题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求作答思维的日益开放化:从评价给定的观点或者内容进行多角度评价到自主观点下的多角度阐释。从近五年第41题评分细则看,这一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或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能有效考察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平时要注重积累新素材,多找些漫画、曲线图、服饰、邮票、照片等有足够信息可挖掘的材料,不断扩充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还要上网多搜集其他省里大型统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作答。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所改变,要深入专研新考纲体现的新思想,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和复习策略。只有对课程进行深度理解与认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才能在高考这场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边际.教你应考[J].中国考试:下半月.2006

[2]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