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视窗>> 党建之窗>> 理论学习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
【发布时间:2018-11-21】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

主讲人:方祖禧

2018年1120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同志用新的伟大革命、关键抉择、伟大觉醒、伟大创造、关键一招、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最鲜明的特色、最鲜明的品格这一系列词语,深刻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只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永葆青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全面深化改革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同志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要靠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努力践行“三个进一步解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越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完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但不改又不行,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正确认识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些阶段性特点,勇于担当,既要有敢于推进改革的勇气,又要有善于推进改革的智慧,一个一个地啃下硬骨头,一个一个地涉过险滩。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鲜明态度

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有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这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习近平同志严肃地亮明态度,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警示和政治要求,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正确道路至关重要,不该改的就坚决不能改,这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任何时候都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放松。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人民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有大作为。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就不可能持续。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考验,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要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这是党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成就

一、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8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前)。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准备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实施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党的十二大召开到1991年底)。这一阶段的改革总体上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改革不是系统推进,基本上是摸索着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一时期,改革呈现三个新特点:一是改革的重点发生了新变化,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二是改革的态势发生了新变化,从经济、政治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扩展;三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明显进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0年底)。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已非常明确,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成为自觉、主动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改革的攻坚阶段。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持续推进(2001年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这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党和国家谋求改革和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全面深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书写了在新形势下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新篇章。

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在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中显示,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变。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亿元。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高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文化战线高举改革旗帜,锐意攻坚克难,在巩固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向纵深拓展,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文化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通过改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创出新的局面。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锐意进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

(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增收渠道日益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由生存型消费逐步提升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逐步向富裕迈进。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居民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得以提升,和谐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今,放眼华夏大地,科技成果显著,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极大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不断夯实,呈现出人民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五)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4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国际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无论是面对洪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一切亲身经历了这40年伟大变革并贡献了自己力量的中华儿女,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华夏子孙,都有理由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感到自豪。

 

福建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

1978-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从66.37亿元增加到32292.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979-2017年,年均增长12.3%。 

(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形成了煤炭开采、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石油化工,建材、冶金、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电力、燃气生产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建成了众多的小企业和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2010-2017年,工业投资从2867.84亿元增加到8800.69亿元,年均增长17.4%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57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325个;主营业务收入达48004.31亿元,居全国第7位。 

(二)新农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和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增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不可或缺的新动能。涉及农业、农村的建设项目大量增加,2017年,在建重点项目89个、全年完成投资158.94亿元,预备重点项目26个。开工建设莆田宁海闸工程、湄洲岛一级渔港、莆田东圳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罗源霍口水库、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平潭综合实验区防洪防潮工程、闽江防洪工程南平段、莆田西音水库、湄洲岛一级渔港、漳浦六鳌一级渔港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石狮祥芝中心渔港、诏安田厝一级渔港、宁德上白石水利枢纽项目等项目前期推进工作。大量农业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带动农业投资快速增长,2010-2017年,农、林、牧、渔业投资从130.02亿元增加到1079.62亿元,年均增长35.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6%提高到4.1% 

(三)交通运输建设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2013年至2017年,我省交通运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719.21亿元,年均增长11.0%,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展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2017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187公里,是1978年的3.2倍,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201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0.80万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其中高速公路由零起步,2017年总里程达5039公里,密度为415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的2.9倍。民用航空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只有1个空港,2017年已拥有6个空港,旅客周转量达481.99亿人公里。港口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至2016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9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8个,占34.15%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近30个,配套建设了10万~30万吨级深水航道;港口吞吐能力从1978年的408.13亿吨上升至2017年的51995.49亿吨,具备靠泊世界各类主流最大船舶的设施条件。 

(四)能源建设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至2017年,全省能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75.45亿元,年均增长29.3%,构建起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建成一批骨干电源工程和与省外联网工程,完成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实现能源建设的新跨越。“十五”以来,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核电建设,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储备,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2017年,全省电力装机累计达5156万千瓦;在建重点项目42个,预备重点项目14个,建成宁德核电一期、福清核电4号机组、湄洲湾第二发电厂、省投资集团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一期等项目;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DE区、永泰抽水蓄能、周宁抽水蓄能、厦门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福建LNG站线项目新增56号储罐、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华电邵武火电厂扩建项目等续建项目顺利推进。 

(五)市政建设快速推进 

  环境管理和公共设施服务业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城市建设,加大市政建设投入,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事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整体功能显著增强,公用设施更加完善。2013-2017年,全省市政建设累计投资14016.55亿元,年均增长32.0%。到2016年底,全省城市道路面积达4440.87万平方米;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737.04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8.1%;煤气供气总量0.30亿立方米,用气普及率97.2%;城市污水处理率91.3%;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656.97吨,无害化处理率98.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3.0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3%2017年,市政建设在建重点项目115个、全年完成投资819.51亿元,预备重点项目25个。福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双永高速龙岩北互通接线工程、三明列东大桥、宁德东侨翠屏路步行街、漳州东墩污水处理厂、平潭福平大道等一批项目建成,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厦门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福州洪山桥至洪塘大桥拓宽改建工程、厦门第二西通道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福州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厦门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厦门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漳州圆山大道工程、莆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一批续建项目加快推进。 

(六)人居条件显著改善 

  2003-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从362.07亿元增加到4794.23亿元,年均增长20.3%,商品房销售累计4.42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9.8平方米增加到43.4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从2010年的77.89亿元增加到2017432.40亿元,年均增长27.7%;教育投资,从112.76亿元增加到369.64亿元,年均增长18.5%;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从55.14亿元增加到265.32亿元,年均增长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