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示范校>> 课程建设
莆田第二中学课程规划方案 (2021年12月修订)
【发布时间:2021-12-06】 【作者:/来源:】【关闭窗口】

莆田第二中学创办于1878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1956年被确立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被评为省一级达标中学,已连续十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2018年入选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2020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以“传承百年积淀,着眼民族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办国内一流示范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办学目标,秉承“诚信、勤奋、严谨、进取”校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荣膺多项国家、省、市级表彰,为莆田市教育作出突出贡献。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我校特色“理趣”课程建设,构建“五育”并举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教材〔2020〕3号)、《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 号)、《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闽教基〔2020〕33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的通知》(闽教基〔2014〕17号)等文件精神,确保我校新课程实施顺利推进,促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制定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改革育人方式,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机制。坚持以“传承百年积淀、着眼民族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办国内一流示范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办学目标,秉承“诚信、勤奋、严谨、进取”校训,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二中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实施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㈠育人为本。坚持“五育”并举,强调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㈡整体设计。对课程内容安排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类课程体系。把握好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握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好课程实施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㈢有机衔接。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依据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稳妥推进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同时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的有机衔接,确保课程实施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有机衔接,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平稳有序。

㈣创新实施。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新教育教学和教研方式,改革育人方式,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机制,注重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的变革,使课程实施方案成为学校课程安排、教材选用、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三、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据

(一)《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本质。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说,它应该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充分表明,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需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

(三)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一支研究型、学者型、创新型骨干教师。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操作平台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当前高中生普遍喜欢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试验探究等教学内容和方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但现行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问题依然存在,急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实施目标

㈠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  

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㈡完善育体系   

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办国内一流示范学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掘课程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助力发展和谐、均衡、优质、持续的高品质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时代新人,即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课程设置

(一)学制与课时

1.高中学制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高中每周35课时,按5天计算,每天7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分学段安排课程。

2.高中课程18课时为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日常教学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原则上不安排学科类课程教学,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党团社团活动、项目研究等实践操作与体验活动。

3.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根据教学改革需要,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和研学活动

(二)课程类别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课程内容,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含全国语文、数学、外语统一考试和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既包括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开设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也包括学校在上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发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基础上,进行凝炼和提升并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设置的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三)科目设置与学分

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选修课程(校本课程)。

1.高中应科学均衡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校本)三类课程,注重学科内容、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合理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并开科目数量。在保证使学生修满必修学分达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特点,遵循学习规律,分类分层设计学科教学内容。

⑴必修课程按学期或学年统一安排,三年内完成必修88学分。

⑵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应修满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38学分,余下的不少于4学分由学生选择其他部分学科内容修习,鼓励学生选择体育、艺术相关模块修习,对未选择思想政治科目选择性考试的学生原则上应至少选学2个学分的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修习。

⑶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

2.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语种。创造条件开设法语为第二外语,供学生选修。

3.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在高一开设,上学期1学分共18课时,下学期2学分共36课时。通用技术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高一年级安排1学分18课时;高二年级每学期1学分,共2学分36课时。

4.艺术必修内容6学分,学校选择开设音乐、美术两科的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音乐课程3个学分选择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模块组合进行修习,美术课程3个学分由1个必修模块和2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组成,开设模块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校创造条件在开设音乐、美术基础上,统筹1-2个学分修习艺术相关模块,加强学生艺术素养。

5.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12学分,包括必修必学2个学分(体能和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10个学分(6个运动技能系列),其中体能模块安排在高一学年,健康教育模块分散在三个学年进行;高中三年持续开设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10个模块供学生选择。遵循体能训练原则,合理安排体能练习,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安排10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

6.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6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1个学年完成1个课题,其中4学分安排在课内进行,每周1个课时,其余2学分安排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2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和社会考察等。学校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生涯规划、研学实践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课程统筹实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7.劳动共6学分,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每周1课时。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学年56小时,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其他4学分学习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在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内容中选择“技术与生活”模块,并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自主选择1项生产劳动技能(木工),劳动所选择的模块不与通用技术科目所选择的选择性必修模块(技术与创造系列-产品三维设计与制造)重复,学分不重复计算。

8.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高一、高二学年分散安排,确保每个学生每周2个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每周安排2课时。

(具体科目设置及其学分见附表)

(四)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 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 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 42学分,选修课程 14学分。

五、实施策略

(一)规范课程课时安排。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合理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规定课程,保障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不随意增减各科目学时总量。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强化铸魂育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三个学年每学期均开设,并结合学生运动爱好和特长以及个性发展需要提供选择性模块。开设音乐、美术选修课程,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教育课,开展志愿服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及校本课程相关专题内容统筹。推进“五育”课程融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丰富选修课程,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安全教育课程每学年12课时,其中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放寒暑假前一周安排1课时。

(二)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统筹考虑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学生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专业录取要求,科学合理开设选课组合,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开好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编制学生选课指南,引导学生科学选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完善“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研学实践等课程资源优化整合。

(四)强化实践体验教学。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调动家庭、社区、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利用校内各类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满足不同禀赋和特长学生成长需求,增强育人实效。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中学劳动教育基地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美丽乡村和海岛、国家公园等各类校外资源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

(五)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分析与学情分析,推进精准教学、精准辅导,运用AR、VR等技术优化教学情境,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人与资源的无缝衔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新课程研究和实践,适时组织对口帮扶学校开展改革研讨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推广辐射课程改革成果。

(七)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利用传统校园文化资源,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遵循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特长,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彰显办学特色,我校将校本课程整合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领域,按照语言文学 、数理逻辑、探究创新、史学哲理、躬行育人、艺术技能、阳光体育、社团活动、大学先修九大理趣课程群进行开发、构建和完善,形成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特色“理趣”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下:

 

 

 

 

 

 

 

图片1.png 

 

 

 

 

 

 

 

 

 

 

 

 

 

 

 

 

 

六、课程评价

(一)规范考试评价要求,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综合要求为准,考试成绩是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课程规定的其他学科均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统筹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完善体育、艺术及实验操作合格性考试组织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校内评价或考试均应以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文件、课程标准和本课程规划方案为依据

(二)完善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在高中建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学校依据有关规定制订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严格执行学分认定标准和程序,学分认定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遵循客观、公正、透明原则进行学分认定。根据课程方案,合理分配各学年学分,科学安排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及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落实学生毕业学分要求。

(三)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根据省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学校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细化评价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素养、选修课程的修习以及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列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加强成长过程分析指导,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在成长过程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完善过程性评价管理平台,采用电子化手段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材料,做好审核公示并与省级系统对接。搭建学生校内外素质教育活动平台,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写实记录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成长过程,促进改进提升。

(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遵循教育规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通过评价改进学习运用大数据技术系统分析,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做好精准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个性化学习。以提高师德素养为核心,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改进教师评价标准,健全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强化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和评价,健全完善新老教师结对帮扶“传帮带”工作及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七、管理与监督

成立以党委书记兼校长曾加华任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协调,负责对学校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人事安排、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定期进行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课程委员会,负责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办法,规范课程课时安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莆田第二中学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长:曾加华

副组长:彭志强   方祖禧  许家豪  林清龙 林秀华

 员:黄云鹏   方继锋  陈春发     余金通

郑远平 蔡海涛   戴建浜  宋益慧  林伟城

莆田第二中学课程委员会

 长:曾加华

副组长:彭志强

 员:黄云鹏 陈春发 余金通 郑远平 蔡海涛

林伟城 林少许 陈振珊 宋庆华 卢俊耿 

各学科教研组长

八、条件保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科学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师资需要。结合实际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根据国家和我省相关文件制定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与技术装备配备指引,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设施设备、实验器材及耗材等,满足学科教学改革需要和课程实施需要。

(三)加强专项经费保障。根据高中课程实施需求,提前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合理核定经费投入标准,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内涵提升经费投入力度,保障课程开发、课程建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顺利开展。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强化学生实践体验教学。强化家校沟通,指导学生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志趣理性选择课程,提高选课的针对性和适宜性。统筹各方面力量,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相关政策宣传解读工作,突出宣传课程育人的创新做法与成效,增进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新课程实施相关政策的理解认同,营造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总之,学校将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创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紧跟时代与社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使课程实施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附表:

图片2.png 

2020级高中科目设置及其学分安排

(一)高一年级课程开设计划

 

上学期

周学时

学 分

下学期

周学时

学 分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学段

学段


语文

必修上册

4

4

必修下册

4

4

必修第一册

(英语1

必修第二册

(英语2

4

2+2

必修第三册(英语3

第一册

(英语4

4

2+2

数学

必修1

4

4

必修2

4

4

思想政治

必修1

必修2

2

1+1

必修3

2

2

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

2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

2

地理

必修

2

2

必修

2

2

物理

必修1

2

2

必修2

2

2

化学

必修1

2

2

必修2

2

2

生物

必修1 

2

2

必修2

2

2

技术

信息技术

必修1(数据与计算)

1

1

2(信息系统与社会)

2

2

通用技术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1

1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1

1

艺术

音乐

必修(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任选一个模块选课走班

1

1

必修(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任选一个模块选课走班

1

1

美术

选必1(绘画)、选必2(中国书画)选必3(雕塑)、选必4(设计),任选一个模块选课走班

1

1

选必1(绘画)、选必2(中国书画)选必3(雕塑)、选必4(设计),任选一个模块选课走班

1

1

 

体育与健康

必修必学

(体能模块)

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任选1个模块选课走班

2

1+1

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任选2个模块选课走班;

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2

2

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完成1个课题或项目设计,每周1课时

3

社会实践

 

党团活动、社会考察

0.5

军训

1

劳动

(技术与生活系列)/(志愿服务)

1

1

(技术与生活系列)/(志愿服务)

1

1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2

2

校本课程

2

2

周学时总数

35

            35

学年学分

必修

64.5

择性必

3

选修

4

合计

71.5

 

(二)高二年级课程开设计划

上学期

周 学 时

学 分

下学期

周 学 时

学分

学段

学段

学段

学段


语文

4

2+2

选修系列1

4

2+2

第二册

(英语5

第三册

(英语6

4

2+2

第四册

(英语7

选修提高类

(英语8

4

2+2

数学

1

2

4

2+2

3

选修A

4

2+2

思想政治

必修4

 

2

2

选必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非选考)

2

2

选必1(选考)

选必2(选考)

4

2+2

历史

(史学入门)(非选考)

2

2

3(选考)

(史学入门)(选考)

4

2+2

1(选考)

2(选考)

4

2+2

地理

选修(侧重自然领域-自然灾害与防治)(非选考)

2

2

2(选考)

3(选考)

4

2+2

1(选考)

2

2

物理

3(非选考)

2

2

(近代物理学初步)(非选考)

2

2

3(选考)

1(选考)

4

2+2

2(选考)

3(选考)

4

2+2

化学

修系列2(化学与社会)(非选考)

2

2

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

3(有机化学基础)(选考)

4

2+2

1(化学反应原理)(选考)

2

2

生物

修(现实生活应用)(非选考)

2

2

2(选考)

3(选考)

4

2+2

1(选考)

2

2

技术

信息技术

选必(模块4 人工智能初步)

1

1




通用技术

2(技术与设计2

1

1

(技术与创造系列)

1

1

艺术

音乐

艺术选必(音乐情境表演

1

1

必修模块1(音乐鉴赏)

1

1

美术

选必1(绘画)、选必2(中国书画)选必3(雕塑)、选必4(设计),任选一个模块选课走班

1

1

必修(美术鉴赏)

1

1

健康与体育

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任选2个模块选课走班;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2

2

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任选2个模块选课走班;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2

2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完成1个课题或项目设计,每周1课时

3

社会实践

党团活动、社会考察

0.5

劳动

(技术与生活系列)/(志愿服务)

1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木工)/(志愿服务)

1

1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2

2

校本课程

2

2

周学时总数

35

35

学年学分

必修

16.5

择性必

56

选修

12

合计

 84.5

 

(三)高三年级课程开设计划

科目

上学期

周 学 时

学分

下学期

周 学 时

学段

学段


语文

选修系列2

选修系列3

4

2+2

高考总复习

5

英语

选修提高类英语9

选修提高类英语10

4

2+2

5

数学

选修A

选修A

4

2+2

5

政治

选必3(选考)

选修(财经与生活

)(选考)

4

2+2

4

历史

(史料研读)(选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4

2+2

5

地理

选修(侧重自然领域-自然灾害与防治)(选考)

选修(侧重自然领域-环境保护)(选考)

4

2+2

4

物理

(近代物理学初步)(选考)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选考)

4

2+2

5

化学

修系列1(实验化学)(选考)

修系列2(化学与社会)(选考)

4

2+2

4

生物

修(现实生活应用)(选考)

修(职业规划前瞻)(选考)

4

2+2

4

音乐

必修模块1(音乐鉴赏)

1

1



健康与

体育

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任选2个模块(选课走班);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2

2

必修选学6个运动技能系列任选2个模块(选课走班);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

2/2学分

劳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木工)/(志愿服务)

1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木工)/(志愿服务)

1/1学分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名称

1

1


周学时总数

35

35

学年学分

必修

7

择性必

3

选修

35

 

45

 

 

 

 

说明:

1.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为18课时倍数。

2.数学选修A类(微积分、空间向量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个专题,每个专题各2学分。

3.音乐5个学分,其中统筹2个学分让学生修习艺术相关模块,加强学生艺术素养。

4.美术4个学分,其中1个学分让学生选择艺术相关模块修习。

5.体育共13个学分,其中1个学分鼓励学生选择体育相关模块修习,体育1个模块一般为18课时。12个模块包含体能1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10个模块。体育必修必学(体能模块),高一学年第一学段,1个学分;体育必修必学(健康教育模块)分散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学年进行,1个学分。

⑴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田径类):跑、跳跃等模块;

⑵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模块;

⑶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水上类):游泳;

⑷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体操类):技巧、韵律操等模块;

⑸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新兴运动类):网球、射击;

⑹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民族民间体育类):武术徒手(太极拳)


6.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在高一、高二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分散安排,每周2个课时。其他6学分的选修课程安排在高二、高三学年。

7.综合实践活动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6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每学年完成1个课题;其中4学分安排在课内进行,每周1个课时,其余2学分安排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2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和社会考察等分散安排。

8.劳动共6学分,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每周 1 课时。其中志愿服务 2 学分,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学年60小时,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其他 4 学分学习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在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内容中选择 “技术与生活”模块,并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项生产劳动技能(木工),劳动所选择的模块不与通用技术科目所选择的选择性必修模块(技术与创造系列)重复,学分不重复计算。

9.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安排高一学年隔周1节。

10.合格性考试:高一下(6月):化学、地理、信息技术;高二上(1月):思想政治、物理、历史和生物;高二下(6月):数学、外语、美术和通用技术;高三上(1月):语文、音乐;高三下(4月),体育与健康。

11.选择性考试:高三下(6月):物理、历史(限2选1);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限4选2)。

12.选择性必修学分:修满选择性必修38学分,余下的不少于4学分由学生选择其他部分学科内容修习;对未选择思想政治科目选择性考试的学生安排选必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修习,获2学分。

13.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